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葉大密先生的迎瀉隨補

反覆再讀“葉大密先生談推手”一文,對這位前輩心生好感.尤其是結尾一段,覺得這人是一位君子.

以上所述八個字,如擎、引、松、放、敷、蓋、對、吞等初步釋意,是根據我過去練楊家太極拳五十二年之經驗、認識和體會而寫成的。但是並不是說就是這樣的肯定下來,一點也不變動了。假使今後能夠再活上數十年,當重新寫一篇比較深刻的又進了一步的文章,作爲自己勉勵自己的意思,所以並不採取人云亦云的態度,而是很懇切的不問是與非,把它寫下來。(1968、1、7葉大密初稿時年八十一歲)

自知程度不夠,不敢評論前輩所釋的擎、引、松、放、敷、蓋、對、吞.

但前輩所描述的迎瀉隨補,倒是與我師所教相類似.從前忽略了老師的說話,今天再讀葉先生這文章,才如夢初醒.

***********************************************
葉大密先生談推手 (續)

二、推手的妙法

  1、“後其身而身先”一般推手都是後其身而手先,因而使對方有機會可待,有機可乘。此非上法,不能操不戰而勝之故。

  2、“外其身而身存”這是忘物自然之境,置身於度外,此時已達到周身松淨,使對方不知我而我獨知人。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彼跌出而無疑。

三、推手法的應用

推手法:太極拳的推手法變化最多,現根據本國針灸的理論,應用於推手上去,寫在下面,作爲參考。

1、隨而2、濟之,3、謂之補;
4、迎而5、奪之,6、謂之瀉。
7 、應用:逢虛必補,8、逢實必瀉。9、平補平瀉,10、即順圈一圈突然變作倒圈一圈或兩圈;或是從順圈兩圈突然變爲倒圈一圈或兩圈。所謂“變化莫測者”是也。

附:

迎瀉隨補解:

針灸有迎瀉隨補之法,太極推手亦然。

推時于彼勁之方來而未逞之際,進身以遏其勢,謂之迎;於彼勁之始去而未走之時,伸手以送其行,謂之隨。

以身手言:迎時身進而手退,身高而手低,故是合、是提、是瀉;隨時手進而身退,身低而手高,故是開、是沈、是補。

以呼吸言:迎是吸、是逼;隨是呼、是放。

能懂得迎瀉隨補,則手法自無足論矣。然必行之不失其時。若夫於彼勁之已出而迎之,則非頂即抗;於彼勁之既化而隨之,則不匾即丟,是爲迎隨之病。未懂迎隨,多犯匾丟;既懂迎隨,多犯頂抗。夫未懂故犯病,既懂又何犯病?蓋後者尚在似懂未懂之間,非真懂也。不及爲匾,相離爲丟,匾丟遇補則背,其病在於氣勢散漫;出頭爲頂,持力爲抗,頂抗遇變必斷,其病在於身滯不靈。氣散身滯,久之以力使氣而不自知,終究莫名其精妙,更無論於通會脫化矣。

慰蒼按:1961年6月30日葉師大密口授《醫療保健太極拳十三式》理論部分提綱,命餘執筆初稿,同年7月16日出示其新作《醫療打手歌》(定稿時改名《揉手歌》),其中即有迎隨之說,終因詩句簡短,無由達意,因寫成此文前二段以解釋之。1972年10月在教學中發現學員中有持力以勝而猶沾沾自喜者,因續寫此文後二段以成完篇。一語之釋歷時十年,豈易哉。

***********************************************

“外其身而身存”是忘物自然之境,屬於最高境界,暫不敢談論.但總覺得能像葉先生般能逹至此境界者應不會多.但觀乎現今人人都在談空,都向這景界推求,好像很容易便能修成正果.其實凡事只能循序漸進,奢求一步登天者,只是空談而矣.結果今天的推手是毫無技術可言,餘下的只有拙力.力大者勝.

對推手愛好者來說,可能先要學會的是“後其身而身先”.葉大密先生的迎瀉隨補對這方面有很深入的描述.我唯一想補充的是力學方面的解釋.

楊式定步推手的基本是攬雀尾.一足在前,一足在後.

《陳微明.太極拳術》:
“總以身前進後退.得機得勢.毫不覺費力為度.”

對方推來,我自然地身向後退.但因為是定步,身子退到最後的底線是把重心全部交給後腳根支撐.但這是最不利的處景.因為不能再退,重心有被對方逼出底盤外的危險.這時要在對方勁到之前搶先把部份重心移回前腳.即是手還在退,但身或腳卻要進,把重心移回前方.身形上的虛實互補,可保中定不失.

所以葉大密先生說:
“推時于彼勁之方來而未逞之際,進身以遏其勢,謂之迎.”
“迎時身進而手退”

“遏其勢”不是指硬頂.因為我重心未有被對方逼死在後腳,反而返回底盤中位,站得穩穩的;而對方已入我控制範圍,容易失勢,自然不敢再進.

懂得迎隨之理,但不一定做得好.機勢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若時間掌不好,進身時剛好碰上對方來力,便犯頂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