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意與神

意,即意念、意志.意的活動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之一.意是屬於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它主導着人的思維活動和情緒變化,進而影響到身體的五臟六腑.所以巨大的情緒變化,如極度的喜、怒、哀、樂,皆可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透過意識的訓練,或能驅使神經系統指揮身體產生超乎常人的力量,但這力量仍是人為的力量,不可久恃,否則身體有機會會因透支而慢慢衰竭.

神,指中樞神經系統,是屬於生理上的.太極拳主以練神為主,強化神經系統.練拳時神宜內歛.意不是不用,但絕大部份時候,還是以守於丹田為最佳.丹田積氣,宜厚不宜薄.氣滿溢出,自會水到渠成.一切貴乎自然無為.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
 下 德 無 為 而 有 以 為。

是 以 大 丈 夫 處 其 厚,不 居 其 薄﹔
 處 其 實,不 居 其 華。

(《道 德 經.三 十 八 章》)

已經寫了太多與道有關的文章,很可能會被人誤會我是道教中人,要導人入道.不過確實越來越喜歡看老莊的書,覺得他們幽默風趣,兼而有之.在這趨炎附勢的社會,老莊的文章像一陣清風吹入我心靈深處.

以下數句道德經令我百看不厭,閱後又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上 士 聞 道,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聞 道,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

(《道 德 經.四 十 一 章》)

哈!哈!哈!老子是否很幽默抵死呢!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老子「道 德 經」第 十 五 章

老子「道 德 經」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

古時精通“道”的人,空虛無欲,玄妙通透,其深度超乎一般人的認識.

夫 唯 不 可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正是因為是超乎常人的認識,故此只能勉強嘗試去描述其形態: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豫,象之大者也.古時無雪靴,冬天涉足冰川,腳踏在冰上,寒氣由腳底傳上來.描述太極拳之其根在腳,發於腿的情況.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猶,猿猴的一種,靈活而多疑.若畏懼四方的攻擊而時刻保持高度敏感.

儼 兮 其 若 客 ﹔

儼,端正、恭敬的樣子.像賓客般禮讓,捨己從人.

渙 兮 其 若 凌 釋 ﹔

渙,流散的樣子.全身撤散,像冰之將溶化.

敦 兮 其 若 朴 ﹔

敦,寛厚的樣子.敦厚樸實,像未經雕琢的素材.

曠 兮 其 若 谷 ﹔

曠,空闊的樣子.空虛得像幽深的山谷.

渾 兮 其 若 濁﹔

渾,水不清.渾渾然,像一汪濁水.

澹 兮 其 若 海 ﹔

澹,水波搖動的樣子.像海上的波浪般鼓盪.

飂 兮 若 無 止 .

飂,清風疾速.指其疾如風,兼且連綿不斷.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

誰能夠在濁中以靜把渾濁淨化,使物徐徐顯現清明?(動中求靜)

孰 能 安 以動 之 徐 生 .

誰能夠在安定中加以動,使物徐徐生長?(靜中求動)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持此“道”者,不會自滿.

夫 唯 不 盈,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因為不自滿,故能恪守古道而終有所成.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 莊 子 ﹒外 篇﹒天 運 第 十 四 》

太極拳是合老還是合儒?是出世還是入世?

《 莊 子 ﹒外 篇﹒天 運 第 十 四 》

《 莊 子 ﹒外 篇﹒天 運 第 十 四  (太極拳搞笑白話版) 》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

孔子找老子討論太極拳.回來後,三日不言不語.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哉?”

學生們就問孔子:「師傅與老聃見面,有沒有給他一些指導?」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

孔子回答:「別提了,我到今日才有機會見到高人.人家那太極拳,節節貫串,但又全身撤散不連帶.看他邁步輕靈,如乘雲氣,盡顯陰陽變化.我已張口結舌不能言語,那談得上指導他?沒有被他發勁飛出門外已經算好運氣了!」

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

子貢說:「果然真的有人能夠做到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發聲時如雷響,沉默時如深淵,移動時像與天地相合嗎?老師可否給我機會見見他?」

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於是子貢便打着孔子徒弟的名號求見老聃.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

老聃正盤着腿在堂上靜坐,見子貢來,便細聲地問:「我年事已高,已經沒有作為了,閣下還有什麼要告戒我呀?」

子貢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

子貢說:「現在太極拳界高人輩出,各大師享負盛名,獲奬無數,雖然打的拳不盡相同,但太極拳正在發揚光大,而先生卻認為太極拳面臨失傳危機,是什麼原因?」

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

老聃說:「年輕人,你過來!告訴我這些人的打法有什麼不同之處?」

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子貢說:「這些派別以姓氏劃分,有陳、李、張、黃、何....等等.他們原先都有點兒師徒關系的.他們當中有只練拳架的,有只練推手的,有如練體操的,有如練摔跤的,有練沙包的,也有軟手軟腳的.都不一樣.」

老聃曰:“小子少進,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老聃說:「年輕人,你再上前少許,讓我告訴你太極拳的發展史吧.在遠古年代,太極拳就是太極拳,沒有門戶之分.說不出自己是甚麼派,亦不會遭人白眼.

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

清末民初,習太極拳的人漸多.開始有人自立門派,使人認識親疏有別.是真高手而自立門戶者,別人亦不會指責他欺師滅祖.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

再往后,人們都忘記了太極拳的根本,只求速成.學拳十個月便開班授徒,教拳五個月便成為大師,於是乎太極拳就開始衰落了.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

再到後來,以推廣太極拳為名,炒雜錦的拼成了許多套路,又推出各類型比賽,制定了所謂評分標準,怎麼可以得分,怎麼會失分.以為有獎項名銜的就是打得好了.弄得人們爭相結黨,自行舉辦各式各樣的比賽,大肆頒發獎項,以免落後於人.自立門派之風更大興.開始時還算合理,如今竟成了漫天瞎談,自吹自雷!如你路過公園見到別人在打太極拳,千萬不要指出其不是,否則只有自討沒趣.唉,別提了!

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慘於蠣蠆之尾,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

所以我跟你說啊,這年頭冒出這麼多大師,表面上太極拳界好像很蓬勃昌盛,其實最亂就是現在.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好些教授太極拳的,或打着傳承正宗,或打着擁有秘傳心法,或打着比賽冠軍,其實自已都未弄清拳理.有些人不好好琢磨怎樣打好自己的拳,還老拿自己當棵菜似的.你說這些人臉皮厚不厚?

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子貢聽了,頓時臉色大變,站在那裡面矇矇.

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太極拳不涉及力嗎?

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

但這是否表示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身體可以完全不涉及力的使用?

答案當然是“無可能”.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拙者,笨也.

力有很多種存在的方式.有些甚至可能未為人所知.我們一般認識的有作用力、反作用力、動力、重力、摩擦力、磁力、衝力、張力、彈力、引力...等等.但力是不能直接觀看到的.只能透過被施力的物體,觀察到力的存在.力施在物體上,可以改變物體的速度,移動方向或形狀.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時刻都在與地球重力相對抗,從來沒有一刻停止.只是生於斯,長於斯,習以為常.我們身體的構造完全是為了適應在地球生活.

為了對抗地球重力,保持身體的姿勢,我們體內有些肌肉須持續地用力.這些肌肉稱為抗重力肌,由脊椎運動神經支配.抗重力肌被地球重力吸引時,以伸張反射方式自動操作.一旦我們的脊椎受損,這套抗重力系統失靈,我們便不能再活動自如.

物體在地球的重力加速度g約等於9.8 m/s2.

人體對加速度很敏感.電梯,飛機,火箭等在設計加速或減速的過程都要經過小心計算,一旦加速或減速太快或時間太長,超出人體可以承受的範圍,會對身體做成傷害.

人體對速度的感覺卻並不敏感,一旦飛機完成加速起飛後,速度再快的恒速飛行,一般都可以接受.

太極拳涉及複雜的生物力學.以現時的科學不一定可以完全提供解釋.可見我們遠古的祖先實是具有極高的智慧.

太極拳首重分清陰陽虛實.我想這陰陽虛實的轉換會導致身體不同部位的加速度來回不停地改變.即慢慢加重後又慢慢改變為失重,然後又加重,再失重,循環不息.即是打拳時身體所承受的正負加速度加大了.

人體血液的流動與正負加速度的大小及持續的時間有關.

正加速度增大時,心臟以上血壓降低,會影響大腦与視覺功能;如加速度太大,有可能出現黑視現象.

負加速度值增大時,心臟以上血壓升高;負加速度太大時,可能出現頭痛、紅視現象.

練太極拳必須要慢,而且要習之以恆,令身體可以慢慢適應更大的正負加速度.我猜現在不少人所追求的所謂高層次景界,就是利用正負加速度的改變去影響其他生物.

不過這訓練不能刻意催谷,否則不但不能養生,而且會危害身體.

自古以來修道的方法雖是五花八門,但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氣以直養而無害”.

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葉大密先生的迎瀉隨補

反覆再讀“葉大密先生談推手”一文,對這位前輩心生好感.尤其是結尾一段,覺得這人是一位君子.

以上所述八個字,如擎、引、松、放、敷、蓋、對、吞等初步釋意,是根據我過去練楊家太極拳五十二年之經驗、認識和體會而寫成的。但是並不是說就是這樣的肯定下來,一點也不變動了。假使今後能夠再活上數十年,當重新寫一篇比較深刻的又進了一步的文章,作爲自己勉勵自己的意思,所以並不採取人云亦云的態度,而是很懇切的不問是與非,把它寫下來。(1968、1、7葉大密初稿時年八十一歲)

自知程度不夠,不敢評論前輩所釋的擎、引、松、放、敷、蓋、對、吞.

但前輩所描述的迎瀉隨補,倒是與我師所教相類似.從前忽略了老師的說話,今天再讀葉先生這文章,才如夢初醒.

***********************************************
葉大密先生談推手 (續)

二、推手的妙法

  1、“後其身而身先”一般推手都是後其身而手先,因而使對方有機會可待,有機可乘。此非上法,不能操不戰而勝之故。

  2、“外其身而身存”這是忘物自然之境,置身於度外,此時已達到周身松淨,使對方不知我而我獨知人。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彼跌出而無疑。

三、推手法的應用

推手法:太極拳的推手法變化最多,現根據本國針灸的理論,應用於推手上去,寫在下面,作爲參考。

1、隨而2、濟之,3、謂之補;
4、迎而5、奪之,6、謂之瀉。
7 、應用:逢虛必補,8、逢實必瀉。9、平補平瀉,10、即順圈一圈突然變作倒圈一圈或兩圈;或是從順圈兩圈突然變爲倒圈一圈或兩圈。所謂“變化莫測者”是也。

附:

迎瀉隨補解:

針灸有迎瀉隨補之法,太極推手亦然。

推時于彼勁之方來而未逞之際,進身以遏其勢,謂之迎;於彼勁之始去而未走之時,伸手以送其行,謂之隨。

以身手言:迎時身進而手退,身高而手低,故是合、是提、是瀉;隨時手進而身退,身低而手高,故是開、是沈、是補。

以呼吸言:迎是吸、是逼;隨是呼、是放。

能懂得迎瀉隨補,則手法自無足論矣。然必行之不失其時。若夫於彼勁之已出而迎之,則非頂即抗;於彼勁之既化而隨之,則不匾即丟,是爲迎隨之病。未懂迎隨,多犯匾丟;既懂迎隨,多犯頂抗。夫未懂故犯病,既懂又何犯病?蓋後者尚在似懂未懂之間,非真懂也。不及爲匾,相離爲丟,匾丟遇補則背,其病在於氣勢散漫;出頭爲頂,持力爲抗,頂抗遇變必斷,其病在於身滯不靈。氣散身滯,久之以力使氣而不自知,終究莫名其精妙,更無論於通會脫化矣。

慰蒼按:1961年6月30日葉師大密口授《醫療保健太極拳十三式》理論部分提綱,命餘執筆初稿,同年7月16日出示其新作《醫療打手歌》(定稿時改名《揉手歌》),其中即有迎隨之說,終因詩句簡短,無由達意,因寫成此文前二段以解釋之。1972年10月在教學中發現學員中有持力以勝而猶沾沾自喜者,因續寫此文後二段以成完篇。一語之釋歷時十年,豈易哉。

***********************************************

“外其身而身存”是忘物自然之境,屬於最高境界,暫不敢談論.但總覺得能像葉先生般能逹至此境界者應不會多.但觀乎現今人人都在談空,都向這景界推求,好像很容易便能修成正果.其實凡事只能循序漸進,奢求一步登天者,只是空談而矣.結果今天的推手是毫無技術可言,餘下的只有拙力.力大者勝.

對推手愛好者來說,可能先要學會的是“後其身而身先”.葉大密先生的迎瀉隨補對這方面有很深入的描述.我唯一想補充的是力學方面的解釋.

楊式定步推手的基本是攬雀尾.一足在前,一足在後.

《陳微明.太極拳術》:
“總以身前進後退.得機得勢.毫不覺費力為度.”

對方推來,我自然地身向後退.但因為是定步,身子退到最後的底線是把重心全部交給後腳根支撐.但這是最不利的處景.因為不能再退,重心有被對方逼出底盤外的危險.這時要在對方勁到之前搶先把部份重心移回前腳.即是手還在退,但身或腳卻要進,把重心移回前方.身形上的虛實互補,可保中定不失.

所以葉大密先生說:
“推時于彼勁之方來而未逞之際,進身以遏其勢,謂之迎.”
“迎時身進而手退”

“遏其勢”不是指硬頂.因為我重心未有被對方逼死在後腳,反而返回底盤中位,站得穩穩的;而對方已入我控制範圍,容易失勢,自然不敢再進.

懂得迎隨之理,但不一定做得好.機勢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若時間掌不好,進身時剛好碰上對方來力,便犯頂抗.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葉大密與董虎嶺的推手

最近硏究《周易參同契》,接觸很多木火土金水,三二五四一,青赤黃白黑等用詞,慢慢習慣了古人這些另類表達方式.突然想起在網上曾看過葉大密先生借托針灸理論談推手.

以前看這文章時,因為不懂針灸,亦對推手興趣不大,沒有細看.現在找出來再看,覺得這文章很好.雖是還未能完全明白前輩的心得,卻也值得探討一下.

***********************************************
葉大密先生談推手

一、談談我的推手體會

  推手爲鍛煉太極拳中主要部分之一,如不得勁,不能從心所欲怎么辦?照我的經驗說來,決不是專以動手動腳爲原則的。歸根結底,究竟如何,才可以算是走上正確的大方向呢?假使方向不對頭,會叫你枉費功夫嗎?是的,乾脆的說一句很有可能。所以不能不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提出問題,不然的話,就不能落實了。因茲必須分析研究如下的幾個問題,方可得到結論。

1、 身動手不動;
2、 腳動身不動;
3、 腳暗動步不動;
4、 腳運用聯環形不停的動;
5、 ...
.....
10、根本的基礎是建立在聯環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好方法。

.....

*****************************************

太極拳的流派越來越多,陳李張黃何...,但奇怪的只是拳架百花齊放,推手方面卻多是大同小異.一般是練習時只見手動,上身直直的,腳也沒有陰陽之分;比賽時則全是硬頂,更談不上動與不動.

推手是兩人在不穩定的平衡中爭奪重心,破壞對方的平衡.即A有一個重心,B亦有自己的重心. AB搭手後需假設兩人合成一體,產生第三個重心.這第三個重心就是相方要爭奪的對象.但為何會涉及身動手不動,腳動身不動...的練習?這就要從人體結構及物理學來解釋.

假設人安坐在椅子上,背脊靠椅背,兩腳整齊放在前面.這時人的重心已失.如果把椅子拿走,人就會一屁股坐到地上.如果人要站起來,就要奪回重心.如果這人只是手用力,就像我們在公園見到的推手一樣,兩手在面前劃來劃去,他可以站起來嗎?答案當然是不可以.如果加上腳部肌肉發力,總可以吧?那試試看.應該還是站不起來吧!

要站立起來的最簡單方法是背脊離開椅背,微微向前彎腰(身動),或是把腳倒伸入椅子底下(腳動).

這可能不是一個最佳的例子.但肯定誰都能明白.

推手不是比力氣,更不是論輸贏.推手是兩個人互相幇助訓練爭奪重心的技巧.一個人很容易掌握自己的重心.但二個人合起來移動時的重心在那裡?葉大密先生所談的就是如何順著身體結構來移動身體及腳的位置, 使自己更有利.

身動手不動; 腳動身不動; 腳暗動步不動; ....

就是在對手不容易察覺下改變重心的位置.

以下是我在網上看到的最佳推手示範(特別是中段部份).董虎嶺先生是很清晰地演示了推手的一些正確技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HiD8IeqcuU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閒話

談論太極拳的文章如恒河沙數.你有你的理論,我有我的高見.給人的印象是練太極拳的人只能紙上談兵,都是能寫不能打.

我肯定是不能打的了.因為對這方面根本沒有興趣.至於寫作方面的能力,現在還在學習中.

自少不喜歡硏究語文,更不喜歡寫作.少時曾經有一位老師說了一句話,對我一生影響很大.她說:“知識不需要強記,需要用時懂得在書本上找便可以.”我聽了之後很高興,因為最怕念書.老師這話給了我一個躱懶的最佳借口.但是學校的考試還是要應付的,否則難以畢業,於是數理成了我的最佳出路.幸好我的邏輯思維還不差.

大學畢業後曾當電腦程序員.編寫電腦程序是用電腦的語言寫文章.對我來說是易如反掌.因為只需要把要處理功能的相關資料搜集回來,然後把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滴水不漏地列出來便可以.

寫太極拳blog對我來說比寫電腦程式是困難得多.總有點拉牛上樹的感覺.但為何還是要寫?不是已經有好多人寫了很多關於太極拳的書及文章,簡直看都看不完.別的運動那有這麼多婆婆媽媽的道理.

爭扎了好久,還是覺得要繼續寫.

我是我.別人是別人.自身的感覺才是最真實的.

過去三年對太極拳的學習,令到身體漸漸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雖是緩慢,但未嘗停止過.除了內在的,外在的拳姿亦在改變.過去已經有朋友建議我要做筆記,但總是懶洋洋的,一直在躲避.但這一年來的變化比較大,而且漸漸離開以前的“我”.如果不趕快做一點記錄,恐怕時間一久,從前的我最終會被淡忘,再也找不回來了.

練拳不是為了別人.為的是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但學拳的附帶體驗,卻是原先料不到會發生的.

就自身的體驗來說,練習太極拳是探索一種新的移動方法.反正不是日常慣用的那種移動.在探索的過程,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演化速度及體會.過程及結果亦有機會不一樣.就當是做科學實驗,自己是眾多試驗樣本的其中之一吧!

2007年11月3日星期六

第四階段 - 煉神還虛

《周易參同契》所描述的修練內丹最後一個階段是煉神還虛.

《周易參同契》第二十二章“關鍵三寶”:

耳目口三寶,閉門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氣內營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蒙,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証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排卻眾陰邪,然后立正陽。修之不輟體,庶氣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容中。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耕耘宿穢污,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人的內三寶是精、氣、神.

人的外三寶則是耳、目、口.

相對易卦,坎為耳、离為目、兌為口.

耳目口三寶,閉門勿發通”,即耳不聽,目不外視,口不言,內視體內營衛二氣在體內浮游及周流不息.

外三寶閉塞,則內三寶不外泄.

根據《周易參同契研究》所解釋,此階段要無思無念,包括意無需要領氣,亦不可縱橫馳騁,一旦逹到寢寐時形神相抱,覺醒時靜待陽存陰亡,體內陰邪便可辟除,正陽可得以確立.練此功法,初時往往昏昏然,一切在恍惚之間,屬於正常現象.故當此之時,不必驚詫,更不可中途而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是《周易參同契》在關鍵時刻給人們的提示.

《蕭漢明.周易參同契研究》認為《周易參同契》所描述這的修練最後境界,似乎是取法於莊生.所不同者,是《周易參同契》須經過築基,小周天,大周天等多層功法,循序漸進,最後方可進入這最後養神之道的修練.

以下是《莊子.刻意》篇: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能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

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周易參同契》的練精化氣小周天功法似取於屈原的《遠游》;練氣化神大周天功法似有取於《道德經》的“專氣致柔”之術;煉神還虛則似是取自《莊子.刻意》.

道家認為煉神還虛可通往化形成仙.我對此沒有硏究,不敢妄下評論.

《周易參同契》煉神還虛所提及的“緩體處空房”,即太極拳的緩體鬆淨空透.

綜合所得,不管處於那一個階段,練習太極拳基本還是要求緩、靜、鬆、空、神內歛.

但各人性格不一樣.有些人好靜,整天不說一句話.有些人好動,分秒不能靜下來.看來有意深硏太極拳者,需先了解自身性格是否適合.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第三階段 - 煉氣化神

小周天功法練到一定火候,才能進入第三階段,煉氣化神.道家稱此為大周天功法.《周易參同契》則稱之為“兩孔穴法”.

《周易參同契》第十一章“二土全功”:

子午數合三,戊己號稱五。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

子 = 北(在下) = 一 = 腎 = 水

午 = 南(在上) = 二 = 心 = 火

子(一)加午(二)等於三.戊己在中央,其數是五.

“三五既和諧”是指原來失調的(肝、心)、(肺、腎)、脾經過煉精化氣調理後,五臟之氣重新恢復和諧,便可進入煉氣化神.

子(腎水)、午(心火)、戊己(脾)合起來便是八.故云“八石正綱紀”.

腎,元氣之所在;心,元神之所在.但人直立後,腎(水)在下,心(火)在上,二者背道而馳.所以要仗脾土的意來調平這水及火.水上升,可潤澤心火.火下降,可得温養之效.是謂水火既濟.

煉氣化神(大周天)不走任督二脈,而是內視內氣氤氳於泥丸、腹臍、尾閭之間,上上落落,猶如天道陰陽之上下升降浮沉.

《周易參同契》第三十二章“法象成功”:

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與午。

“天地之雌雄”,即天道陰陽之升降浮沉,亦即地之引力及其反作用力.

練太極拳者在煉氣化神這階段,會感覺內氣跟隨呼吸遊走於下丹田及上丹田之間.

鼻吸空氣時內氣由下丹田上升;對方之來力則由兩肩收入脊骨.

鼻呼空氣時內氣下降回下丹田;勁則由脊發,形於手指.

《陳微明.太極拳答問》:

問: 太極拳之呼吸如何?

答: 太極拳之呼吸,隨體式之開合.吸為開.呼為合.李亦畬先生云:“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吸本為入氣,而反為提.呼本為出氣,而反為沉.蓋太極呼吸之升沉,實為先天氣之消息.故與靜坐金丹之訣密合.其所以能却病延年者,由此也.

所以這是涉及3方面的運作,異常複雜:

1)後天之氣(即空氣)的呼吸

2)先天之氣(所謂內氣,可能是體內一些帶電的元素)在子午線上上落落

3)天道陰陽之升降浮沉(地之引力及其反作用力的應用,即蓄勁及發勁)

練太極拳不同靜坐.練太極拳只需注意呼吸配合拳式開合即可,用不着(亦千萬不應)以意帶動氣的運行.總之行拳時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即可.在不同階段,體內的氣會自然會走它應走的路徑,根本不需要理會走小周天或大周天.練拳到相當火候,身體便會自動進階,不可牽強.

如果習太極拳多年而不能有一點兒進階,有可能是練者失當,但亦可能是拳架本身失當.

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

第二階段 - 煉精化氣

根據現代科學學說,地球誕生後10億年孕育出原核細胞,再30億年後的數億年間才陸續出現水母類、魚類等.人是很後期的生物.猿人是生活在約30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的人類科生物.25萬年前才出現直立人.

生命的演化是漫長而緩慢的.但人類文明高速的發展,破壞了生命的自然平衡.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上古的人可活百歲.但人類因生活失去節制,漸至體內陰陽失調,半百便出現衰老.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體陰陽的動靜原本與天道陰陽動靜相吻合.最少在還沒有發明燈火前,人都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自從發明了燈火、美食烹飪後,遠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半百而衰” 之歎.難怪當時的人熱衷於硏究養生術.

精為陰,氣為陽.所謂煉精化氣就是要令體內的陰與陽從新交媾融和.

古時科學並不如今天發逹,要用文字描述人體模型(model) 及體內練功過程(process) 殊不容易.《易經》其實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套標準(等同現今ISO)的符號系統,可用來描述事件(event) 的狀態(state) 變易(change).《易經》的影響可說是遍及中國的哲學、醫學、天文、數學、物理、宗教等領域.

《周易參同契》便是借用“易”這套標準來描述人體生命模型.

古人借用易學數象制定的人體五臟與五行、方位、顏色等的對應如下:

五臟:

五行:

五色:

五方: 西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河圖:

這個表看來好像莫名其妙,其實這是古人公認的一套以“易”為本的標準.例如(木、青、東、甲.乙、三)等都是指“肝”或其屬性.即是“肝”的attribute

對“易”的符號有了基本概念後,便可以看看什麼是煉精化氣.

《周易參同契》對人體的模型描述如下:

肝青為父,肺白為母,腎黑為子,心赤為女,脾黃為祖,子五行始,三物一家,都歸戊己

這家成員分為三組.每組的成員加起來都是“五”数.脾最大,是老祖宗.肺與腎是母子為一組.肝與心是父女為一組.

因為生活失衡,陰陽失調,體內這5口之家失去融合.

《周易參同契》云:

物為陰陽,違天背元,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連,三五不交,剛柔離分

三五”是指以河圖內圈表示的三組“五”数.

(一、四)代表(腎、肺),其氣走督脈,屬陽.

(二、三)代表(心、肝),其氣走任脈,屬陰.

中五是脾.

三五不交,剛柔離分”是指這三組五臟之氣未能形成和諧的一體.

為了解決這三組剛柔離分的狀態,在完成煉己築基的準備後,便要進行小周天的訓練,通常亦稱為煉精化氣.

我不會介紹練小周天的方法.因為不想有網友在一知半解下胡亂練習.

小周天的主要理論有“引一進四”和“煉二歸三”.

金生水.肺是腎的母親.“引一進四”是指腎水之氣沿督脉上,會合肺金之氣,通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至於泥丸,亦稱為運轉河車.

木生火.肝是心的父親.“煉二歸三”是指心火之氣沿任脈下降,與肝木之氣聚合.

小周天的訓練使(一四)、(二三)、中(五)這三組得以合而為一,稱為“三五合一”,亦即五臟之氣得以合為一體.

督脉走背脊,總督全身之陽脉;任脉走胸腹,統領全身之陰脉.小周天功法有成後,全身陰陽經脈通暢,却病延年.

另外,《周易參同契研究》提及有兩點我認為練太極拳人士必須要知道的:

§ 內氣的運行其實自然存在於後天之氣的一呼一吸之中.

§ 築基階段的煉己是否做好,決定了運轉河車的成敗.

最後,有趣的是作者提及在丹術中,五行詞語使用不一,或用木火土金水,或用三二五四一,或用青赤黃白黑,或用青龍、朱雀、白虎...子午卯酉,坎离震兌....弄得人人頭昏轉向.丹家的說法是不敢泄漏天機,却又未忍秘其玄理!

太極拳何嘗不是!

練習太極拳亦會經歷煉精化氣這階段.但如何練才會成功?誰都沒摸得準.或是前人已經清楚說了,只是後人掉以輕心,或壓根兒不相信吧!

靜坐是靜中求動,純以意帶動內氣的運行.但太極拳是動中求靜,剛好相反.打拳時身體已經在動,千萬不應在行拳時以意帶動內氣.

關於“動中求靜”,太極拳術十要是這樣描述的: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其實早於1925年太極拳術十要已經很含蓄地把關鍵點破:

1) 慢練架子

2) 心靜

3) 呼吸深長

4) 氣沉丹田

煉精化氣所涉及的是對肝、心、脾、肺、腎的調理.

《周易參同契》第七章“明兩知竅”:

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去數名一.陰陽之始,玄含黃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車.

白是指肺.所以應該檢查一下自己行拳時是否有配合細而柔和、深長的呼吸.

黑是指腎.你的拳架是否有適當的轉腰運動?如果打太極拳時只是動動手、動動腳,那距離目標可能會很遠了.

較近代出版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十三篇中有過半数談及氣沉丹田.鄭子並且明確指出:

初學入門者.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謂求其放心.及主人翁之在家也.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冲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逹乎顛頂.降於丹田....不可牽強.純乎自然....

“勿忘勿助”的意思是不要忘記,亦不要急於求成去引動內氣.亦與《周易參同契》的“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相合.

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

第一階段 - 煉己築基

太極拳是動中求靜,而道家的靜坐則是靜中求動.練習的方法雖然不一樣,但理卻相同.《陳微明.太極拳答問》亦有一個章節談及太極拳導引及靜坐法.

從前一聴到練丹兩字,心中便發毛,没有太大的興趣去硏究.但因為練習太極拳導致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為安全計,我還是覺得應該掌握一點這方面的知識.

叧一方面,我想知道為何有些人打了半生太極拳還是毫無進展,究竟他們在行拳時做漏了一些什麼.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周易參同契研究》,没有全本看完,只是挑了一些有關內丹修練的章節來看.

道家相信由於天道(即宇宙)存在陰陽的升降變化(即星體運行而產生昼夜、氣節等環境變化)而育生萬物.練丹術是在人體(即小宇宙)模擬這些天道陰陽變化.簡單來說就是在壓縮了的時空,以精神控制體內陰陽升降變化,加速人體的演化.

道家雖有不同派別,但大都認同陰陽不須外求於別人,只要通過內練功法,使自身體內的陰陽交媾於內,便逹到水火既濟,剛柔配合,魂魄抱一的境界.

練丹的第一階段是煉己築基.

《周易參同契》第六章提及“煉己立基”: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筑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煉己築基是一個調理身體的過程,主要在於養性調神,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要早睡早起).

靜坐是讓身心處於安静虛無之境,無為無念,五賊不生.太極拳亦是講求體鬆心靜,動作緩慢,全副精神寄託於拳式中.

兑即是口.靈株即坎宫.閉塞其兑,則上不泄;築固靈株,則下不漏.打太極拳亦不能張口,呼吸均是用鼻,細而深長.行拳時要舌抵上齶,口內自生津液.太極拳亦有提肛(有說是縮提會陰)的要求.個人認為不要管它是肛門或會陰,反正要“閉”.原因太極拳用腹式呼吸,如初學者本身有肛氣或痔瘡等問題,容易發病.但練拳一段時間後,這些病自會不藥而愈.

靜坐時心要靜,內視體內陰陽二氣之升降運行,體內先天之炁,陸沉會合於下丹田,元神得以温養.此即太極拳的意守丹田.太極拳透過鬆靜柔和的肢體運動,身體自會產生很多氣.這階段是煉己築基,應把這些氣儲於丹田備用.但往往有些硏究技擊的人,誤以為自己已經可以以氣運身,喜歡把氣驅到手上,其實是浪費,亦令基礎無法築成.

《周易參同契研究》的作者認為煉己之功,貴在守一.一者,神也.斂氣於內,神不外馳.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守神的重要,不知道守中抱一是養性第一步工夫.

學太極拳的人很多亦忽略了守神的重要.

打太極拳時播放音樂,如何能心靜?

不肯用功黙記拳式,行拳時東張西望模擬別人的動作,如何能神不外馳?

集體練拳,速度並非跟從自已身體的呼吸節奏,如何能守一?

有人說儒家是從人際關係中來確定個體的價值,老莊則從擺脫人際關係中來尋求個體的價值.如何取捨,就要看個人的價值取向.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動中求靜 與道相合

太極拳是內家拳.如果我們把對外家拳術的理解或用外家拳的拳理强行去解釋太極拳經,無疑是會越描越胡塗,離開太極拳亦只會越來越遠.

《陳微明.太極拳術》:

太極拳之異於外家者.舉之略有數端.

 一 動中求靜,與道相合.

 一 純以神行,不尚拙力.

 一 呼吸根蔕,氣沉丹田.

 一 循環無端,綿綿不斷.

 一 不離不距,隨機應變.

 一 專氣至柔,以弱勝強.

其術純任自然,無幾微勉強.

余年二十餘.軀嬴多病.髮白十之三四.自遇孫楊二先生習內家拳術後.精神發越.大異於前.余友有因病習者.雖勞傷痼疾莫不霍然脫體.誠養生却病之妙術.禦侮其餘事也.


我喜歡硏究太極拳亦是因為此拳能却病養生.武術方面,...,暫無興趣硏究.


太極拳獨特之處,第一條便是“動中求靜,與道相合”.


真是妙極了!太極拳練習的方法是動中求靜,而道家靜坐則是靜中求動.方法不單止不一樣,而且還要完全相反.但竟然是追求同一個目標.


太極拳及道家靜坐所追求的究竟是什麼?練太極拳是否等同修道、練丹?如果天天打太極拳,身體會有什麼變化?會逹至怎樣的境界或情況?


如果練習太極拳是修身練己,那麼這修練也應該會經歷一個過程,讓身體慢慢演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身體出現突變.可是我還沒有找到太極拳書籍詳細描述這演化的過程.如果太極拳與道相合,從道家的修練過程,或可窺探一二.


中國的道家文化具有很悠長的歷史,硏究道學的典籍亦很多,但我在這方面所知不多.《陳微明.太極拳答問》曾在“太極拳之導引及靜坐法”提及《參同契》為丹書之祖.


《參同契》即《周易參同契》.

根據道教文化資料庫描述:

http://www.taoism.org.hk/taoist-scriptures/major-scriptures/pg4-2-42.htm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簡稱《參同契》,道教早期經典。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歷來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訢),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在網上找到一份《周易參同契 》看了一下.遺憾的是我根本上看不懂.(http://www.mypcera.com/book/gu/yu/027.htm


只好到圖書館找一下關於這方面的書籍.幸好找到一本蕭漢明及郭東升合著的《周易參同契研究》.此書解釋《周易參同契》,深入淺出,並不太難消化.


原來《周易參同契》所闡述的內丹修練次序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 煉己築基

§ 煉精化炁

§ 煉炁化神

§ 煉神還虛


我會嘗試就這4個階段探討太極拳的修練.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

氣沉丹田的重要

學習太極拳需要每天練拳架.透過盤架的過程,身體會慢慢適應一種新的移動方式.這種鬆靜柔和的肢體運動,導發身體產生大量的“氣”.氣可能是一種生理電波.

我曾經有過一個時期氣感很強.因為已經熟練了架子,盤架時開始有點兒悶,於是嘗試思考如何發勁.晚上坐在沙發看電視,還會練習一下腳踏湧泉;感覺是很多氣從腳底下沿著小腿向上升起,但過不了膝蓋.可能在練架子時不知不覺間把一些氣推到手上,有時手鬆開來會不停地震動.初時還有點沾沾自喜,因為在網上看到別人發言,知道有很多人根本弄不清什麼是鬆,而我却幸運地好像沒踫上什麼困難.不過當時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些氣,亦不知道下一階段會是怎麼樣.

但很快我便意識到氣太多有機會對身體構成危險.於是查閱《陳微明.太極拳術》,尋找解決的方法.

有關氣的描述有“氣沈丹田”“氣宜鼓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唉!到處都是“氣”!(我後來才發現原來身體經過一個演化的過程,會進入一個新階段.每個階段對“氣”的描述是不一樣的.)

當時的我實在沒有能力理解上述每一句的含義.幸好在《太極拳術》中,我找到以下的說明:

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蓋養先天之氣.非運後天之氣也.運氣之功.流弊甚大.養氣則順乎自然.日習之養之而不覺.數十年後.積虛成實.至大至剛.....

總以神凝氣靜.中正安舒.從容大雅.綿綿不斷為準則....

太極拳之導引.....參同契為丹書之袓.曰緩體處空房.緩體二字最宜注意.即太極拳論所謂鬆淨是也.蓋緩體鬆淨.則氣自沉於丹田.故主張用力者決不能歸於自然舒適之境.則不可得太極導引之利益.形式雖是而意則非矣...

令我感到不安的是我當時未能做到“日習之養之而不覺”,反而弄到四肢週圍是氣感.

雖然當時我還不明白如何能夠鬆淨至氣沉丹田,但我決定練拳時放棄對四肢的關注,只神凝氣靜,意守丹田.事後證明我是作了正確的選擇.

後來我在《鄧澤燊.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 (民國六十二年初版)找到以下這一段.

“ 天下沒有不勞而穫的果實,只有弄巧成拙的事例,筆者抄録一個弄巧成拙的故事,以提高同道研究的興趣.這故事載於太極拳研究專集第八集三七頁,作者武朝相先進,茲照原文抄錄於後:

  四十七年冬季,鄉長史敦五老先生贈我一本書,是王先青先生著的養生新論,看到六十二頁,發現寶貴的一段,對我練太極拳影很大,得到很大的益處,今天寫養生太極拳,把他找出來,再看一遍,本想擇要介紹,唯恐不能完整,還是照錄原文,俾具參考價值.

  王先青先生說:「著者老友潘志甲先生(現住台北).他在中日戰爭以前,應潘公展先生之邀,擔任上海巿社會局主任秘書,與著者忝屬且事,彼此深相契合,嗣因潘君介紹得識曾任江蘇省民政廰長胡樸安先生,胡先生習太極拳巳十八年,佑予與太極拳名家樂君友善,囑為介紹,予乃邀其餐敍,胡、槳相見恨晚,縱談甚歡.樸老自與槳君訂交後,常概歎着說:「十八年太極拳學錯了,我的學問也弄錯了,意謂人稱我為國學大師,連心身性命之學都弄错了,豈不是連學問也弄錯了麼?」樂君私謂予言,樸老不久恐要中風,我詢何以知之,他說胡先生習太極拳十餘載,忽略了“氣沉丹田,力注兩腿”,以致下虛上實,氣浮血昇,充於面額,乏力下降,故不久恐將中風,已而果然.我把這一段故事寫出來,目的是希望練太極拳的朋友,對於姿勢必須要力求正確,而最主要的,是氣沉丹田,下實上虛,力注兩腿,一實一虛,是個最基本的法則,不可忽之.

  筆者友人汪毓嵩兄謂其軍中同仁王智少校,於十年前練太極拳時,倒斃於地,汪君亦習太極拳,常以此自惕.」

.......

   ....... 

套用武朝相的說法,這是“寶貴的一段,對我練太極拳影很大,得到很大的益處

我當然沒有中風.這亦非我得到的最大益處.

我是無意中做對了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所說的:

初學入門者.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謂求其放心.及主人翁之在家也.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冲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逹乎顛頂.降於丹田....不可牽強.純乎自然....

“初學入門者”並不以學習時間的長短來定.如果還未能氣通三關者,其實都應緊記“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純乎自然

原來太極拳真的與老子思想相合.

  “為者敗之.執着失之”. 反而“無為而成”.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太極拳與進化論(2)

...太極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中樞神經系統主要由大腦及脊髓組成.基於好奇,我認為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們袓先的大腦及脊椎在演化的過程中有何重大改變,以了解太極拳所練的是返回一個怎麼樣的先天.

我從以下的網上講義摘取了一些關於人類演化的資料:

www1.cpshs.hcc.edu.tw/biology/BIO/講義/教學講義.files/高一講議/基生第六章.doc

http://aleph0.clarku.edu/huxley/CE7/RelM-L-A.html

從資料可以看到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有兩項重大的改變:

1)人學會直立步行

2)人的腦袋越來越大

§ 350萬年前天南猿人腦的容量平均為650cc

§ 50萬年前的爪哇是現今發現的最早的直立人,其腦的容量已進化至平均900cc

§ 智慧人種即現代人,起源於非洲,擴遷至亞、歐及其他各洲.智慧人分為尼格魯人(黑種人)、蒙古人(黃種人)、高加索人(白種人).智慧人種的腦的容量為12001700cc

人類經過漫長的演化才能直立步行.在演化的過程,其頭顱、脊柱、骨盆、下肢、腳掌等部分有明顯的改變:

(1)頭顱:頭顱底部枕骨大孔移向中央,且下頜向後縮

(2)脊柱和下肢:脊柱呈S狀,且下肢粗壯(增加支持力)

(3)骨盆:由狹長變為扁平寬闊(加強支持、固定內臟)

(4)腳掌:中央弓形隆起(保護血管、神經,助身體平穩移動)

從這些資料推想,人類成功演化出來的S脊椎、扁平寬闊盆骨加上足弓,形成一套有效的避震系統,保護腦袋免受地反沖力的傷害.於是人類腦袋得以生長,體積越來越大,智慧得以累積.

假設人類的遠袓與猿類相近.看看人類猿類的分別可想像我們的袓先是甚麼模樣:

http://aleph0.clarku.edu/huxley/CE7/RelM-L-A.html

以上連接可看到一幅長臂猿、紅毛猩猩、黑猩猩、大猩猩與人類的骨架圖.

從這幅圖片,你是否能對太極拳所要求的虛靈頂勁、含胸拔背、鬆腰、沉肩墜肘、尾閭中正有新的體會?

人類直立步行後,腦袋向後向下伸延,頭顱底部枕骨大孔從原來偏後方移向中央,下連脊椎.這可能是人類剛猛之力退化的主要原因.基於人體結構的改變,人類放棄了利用身體在移動時所自然產生的地反沖力來自衛,以免腦神經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總的來說,我認為太極拳的練習亦是一種演化.不過與爪哇所做的是倒過來.

為免我們的腦神經在行拳時意外地受到傷害,學習太極拳的人必須緊記氣沉丹田.如不明白如何氣沉丹田,只需“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即可.

2007年8月5日星期日

太極拳與進化論(1)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依靠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來移動.但基於不同的進化路線,對地力及其反作用力的使用,各有不同.有些孔武有力,有些卻又柔弱得很...有些動物跑得很快,有些卻慢條司理...有些很長壽,有些卻命短.

不知何故,突然想起飛躍的羚羊.於是到網上了解一下有關羚羊的資料.

以下是一些對羚羊的描述,真的很有趣:

“(http://www.dlzoo.com/natualwonder/lingyang3.htm

  羚羊幾乎從一出生起就生活在奔跑之中.羚羊出生3 5 分鐘后就可站立,在其后的5分鐘內就可跟著媽媽在大群中走動,第二天它就可跟上步伐輕快的成年羚羊。它的奔跑速度可達35公里每小時.....

“(http://www.hoodong.com/wiki/%E5%8D%97%E9%9D%9E%E5%B0%8F%E7%BE%9A%E7%BE%8A

南非小羚羊是瞪羚的一种,生活在非洲西南部,以善于蹦跳闻名,南非小羚羊是群居动物。当发现敌人,例如一只猎豹或一只狮子,羚羊群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就会发出警报。南非小羚羊发警报时,会笔直地向上窜,足有3.5米高,同时脚直挺挺地垂着,身体弯曲,这就是蹦跳,每头南非小羚羊都可以蹦跳多次,看上去就好象一弹一弹的。

真利害!人類的嬰兒從學習轉身、爬行到走路要18個月.羚羊則完全不用訓練,一出生就懂得跑,而且跑得很快.跳躍奔跑的技能對羚羊來說是先天性的.似乎牠的神經系統對地的反作用力特別敏銳.但除了跳躍奔跑,羚羊便沒有其他自衛或攻擊技能了.

有說太極拳的練習是要從後天返回先天.何謂先天?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我們是長壽了還是短壽了?體能上的攻擊力是大了還是退化到只能按鍵鈕?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

陳微明的太極拳著作是我近期的硏究重點.但在此之前,導我對太極拳發生硏究興趣的卻是鄧澤燊的《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

近年可能是出書太容易,書店架上的太極拳著作越來越多.出版的量雖然大,但好的書如鳳毛麟角.一般不是一套又一套套路拳式照片,拳理欠奉,便是標榜有秘傳內功心法,但卻令人看到一頭霧水.所以我一直都没有購買太極拳“新”書的興趣,只喜歡到圖書館看那些黃得發霉的太極拳“舊”書.

《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是老師向我推介的一本好書.書的作者治學嚴謹,引經據典,暢論太極拳養生功能,在當年是言人所未言.

五十六年臺北市政府改制,筆者承建設局羅前局長溥公擢調為建局專員,奉命時適遍體酸痛,精神萎糜,檢查後,驚悉肝臟擴大,血壓不穩,加以胃、腸,失眠等宿疾,日趨嚴重,當時深恐沉疴難起,萬念俱灰,堅辭未就,迄今思之,餘悸猶存也!.....

筆者於數年前,因病苦練太極拳,不僅風雨無間,即值歲朝,亦未中輟,全意行氣,不究技擊,不習推手,現不僅血壓標準.所有肝臟硬化,心臟擴大,頭痛目眩,篇體酸痛,右手不舉,胃痛,慢性腸炎,失眠,痔疾,疝氣,小便頻仍等痼疾,均不藥而愈,常在冬令低温下,陣陣風雨中,一襲汗背心,從不感冒,雖不敢言寒暑不侵,而抗力之大,實出想像之外,欣喜之餘,本善與人同之義,未敢自密,....

鄧先生練習太極拳,不究技擊,不習推手.但鄧先生卻精通太極拳拳理,而且練有所成,打通任督二脈,逹到所謂小周天的境界,並將其心得撰成此書,“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楊澄甫宗師亦曾說:

太極拳能養生,不能制敵,文功也;

能制敵,不能養生,武功也;

軟太極,方是真太極,既能養生,又能制敵,修養使用兼全,

 為文武完全太極.

可見太極拳也有文功的一面.不一定要學武功,硏究技擊.

但不管是為養生或為制敵,必須分清陰陽虛實,符合太極拳理,才能稱為太極拳,否則只是體操而已.

自太極拳流入坊間後,常有習拳者眾,有成者稀之嘆.

世之習太極拳者甚眾.習而有成者殊尠.盖徒事指劃.惟求形似.不知潛心焉能靜.不知行氣何由通.其難有成.夫復何言....

其實當時的我,還是不知拳理,只求形似.閱此書然後得知太極拳原來博大精深,有很豐富的內容.

石覺先生為此書撰寫的序言云:

太極拳融滙哲理、心理、生理、醫理、物理、拳理於一爐,是哲學、科學、藝術的綜合體.它具有轉移氣質,改變生理,制敵防身之功能.我民族先哲此一偉大文化遺產,賴有拳經拳論等典籍,方克相傳至今,惟欲發揚光大於將來,使國人普遍獲益,則尚需一番學術整理工作,歸納演繹成為現代化,大眾化之實用教材,方克有濟,....

《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在哲學方面,探討太極拳與周易的淵源.生理方面,根據黃帝內經素問,釋五臟五氣之化生;從中醫奇經八脈,論氣循任督之功能;從解剖生理學,論大腦「新皮質」對七情之控制;考據西醫神經呼吸等四大系統,談太極拳生理之反應;醫理方面,指出如何練習胸腔負壓,使心以上之靜脈血,迅速墮囘右心房,減輕動脈負荷,降低血壓;如何打通任督兩脈,用氣的衝擊力量,導發生理電波,不容癌細胞在任何器官上停滯,集結和滋蔓,預防癌症.

書中的拳理生理醫理等解說雖然只是鄧先生的個人看法,但見解精闢,而且是過來人現身說法,甚具學術參考價值.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太極拳與人體重力 (2)

之前說了一大堆力學,相信很多人還是不明白我要表達的重點.所以還是想補充一下.

人體重量的公式是 Wmg,方向垂直向下.

但是我們日常感覺的身體重量並不是這個向下的重量;即不是真正的重量.我們感覺的是“視重量”或“表觀重量”(apparent weight).那是地面受重後的反回力,是反抗g的加速度,使我們不會下墜.當我們乘坐電梯或浮在水中,表觀重量會改變;是因為反抗g的加速度的改變.

http://en.wikipedia.org/wiki/Apparent_weight

如果我們到市場的肉檔去買肉,那是沒有生命的肉,是不會動的.把這肉放在枱上,它的重量及枱面的反作用力是一樣,加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但如果是活人的肢體,那可能完全不一樣!

假設這人的質量是2kg,重力加速度g9.8 m/s2

人的重量是 W 2kg x 9.8 m/s2  19.6 kg.m/s² (即19.6 Newton

由於太極拳要求分清虛實,假設2kg質量的其中1kg在升(減輕對地板的壓力;重力加速度 a1在減少),1kg在降(加重對地板的壓力;重力加速度 a2增加).

假如a1減至0a2會增大至19.6 kg.m/s² .

(因為 19.6 kg.m/s² = 1kg x 0 m/s2 + 1kg x a2 m/s2

以上是試圖解釋由太極拳陰陽虛實轉移而導致身體不同部份的加速度變化.把加速度集中,才能發勁如放箭!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醉心硏究太極拳的人,請放棄以肌肉發力.否則很難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