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太極拳與人體重力 (2)

之前說了一大堆力學,相信很多人還是不明白我要表達的重點.所以還是想補充一下.

人體重量的公式是 Wmg,方向垂直向下.

但是我們日常感覺的身體重量並不是這個向下的重量;即不是真正的重量.我們感覺的是“視重量”或“表觀重量”(apparent weight).那是地面受重後的反回力,是反抗g的加速度,使我們不會下墜.當我們乘坐電梯或浮在水中,表觀重量會改變;是因為反抗g的加速度的改變.

http://en.wikipedia.org/wiki/Apparent_weight

如果我們到市場的肉檔去買肉,那是沒有生命的肉,是不會動的.把這肉放在枱上,它的重量及枱面的反作用力是一樣,加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但如果是活人的肢體,那可能完全不一樣!

假設這人的質量是2kg,重力加速度g9.8 m/s2

人的重量是 W 2kg x 9.8 m/s2  19.6 kg.m/s² (即19.6 Newton

由於太極拳要求分清虛實,假設2kg質量的其中1kg在升(減輕對地板的壓力;重力加速度 a1在減少),1kg在降(加重對地板的壓力;重力加速度 a2增加).

假如a1減至0a2會增大至19.6 kg.m/s² .

(因為 19.6 kg.m/s² = 1kg x 0 m/s2 + 1kg x a2 m/s2

以上是試圖解釋由太極拳陰陽虛實轉移而導致身體不同部份的加速度變化.把加速度集中,才能發勁如放箭!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醉心硏究太極拳的人,請放棄以肌肉發力.否則很難有進步.

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

太極拳與人體重力

所有物體在地球上的活動都受地心吸力的影響及支配.所以我決定先簡略談一下有關的物理定律,否則我的太極拳心得很難繼續寫下去.

首先要硏究一下人體重量.人體重量由質量及重力加速度所決定.

 質量(m 指人體中所包含的物質的量.

 重力加速度(g 指人體在地球的重力加速度.

g約等於9.8 m/s2

 人體重量(W)是指人體受地心引力作用後所受重力的度量.

 人體重量的公式是 Wmg,方向垂直向下.

人除非增肥或減肥,否則質量不變.

但重量和質量不同.人的重量是力的一種,在不同環境、地區或星球會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加速度發生變化.月球的地心引力比地球小,所以人在月球上的重量較輕.

我們乘坐升降機時,當升降機上升時,人體會較重.反過來,當升降機在下降時,人體會較輕,是失重的狀態.如果升降機下降的加速度提升至9.8 m/s2,相等於自由落體的狀態,人的體重便會消失.

人體無時無刻穿插着各種大大小小不同方向的力.有些力會互相抵銷.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速度,物體的移動方向或物體的原有形狀.當力碰到障礙物時,有部份可能穿越,其餘可能被吸收、反彈.但是,不管怎樣,一個系統的動量總和是不會改變的.

想像人體是由無數質量mi所組成.各個質量乘受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力.這些力組合起來有些會互相底消.所有這些力加起來相等於施於人體的淨力.必須強調的是淨力亦是有度量及方向的.

 ma = (m1 + m2 + ...)a = m1a1 + m2a2 +...

這與太極拳有什麼關係?

簡單而言,人體質量不變,但人體活動引至穿越身體的加速度發生變化.太極拳是以神調控這淨力的加速度.最重要的是控制其“方向”.所以太極拳強調虛靈頂勁,右顧左盻,是以神(包括眼神)作力的導航也.

做一個簡單的試驗.把兩手合攏高舉頭上,兩腳亦緊靠合攏,使全身成一“1”字形直線,保持身體直立完全靜止.你能夠做到嗎?你以為自己是完全靜止嗎?好!現在把眼球左右移動,你還能夠穩住身體直立不搖晃嗎?比較困難吧!因為你是有生命的,心肺五臟六腑還在活動,這就是我們的起動力.這起動力是由我們神經系統直接控制的.

www.wxpnews.com/KBVLM7/070612-Unbelievable

(以上這實驗與太極拳無關.不過,很直得看!)

如果我們心臟停頓了,就再沒有起動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死人的體重與地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死人不會動.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我認為太極拳是把人肢體活動所涉及的各種複雜的肌肉系統的力簡化了.太極拳所追求的是對人體重力及其反作用力的控制.前人稱這為先天之力.盤架子是鍛鍊神經系統,試圖把原來指向四方八面亂七八糟的力導向同一方面,所以神須內斂.(其理與合氣道可能是一致的.但我非練武中人,不想花時去硏究合氣道.)


《陳微明.太極拳術》:

...太極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

練架子要慢.只有慢才能讓身體擺脫使用肌肉系統發力的傾向.全身要鬆開.只有鬆開,人體各部位的重量受地心引力下降時,才有機會下沉到地上,不會中途就被硬崩崩的反彈.

不少人練太極拳會膝蓋受傷,是因為他們無意中把沉降中的體重引向膝蓋而不自知.這些我以後再談.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太極拳的基本姿勢(2) - 如何收尾閭

究竟怎樣才能收尾閭?為什麼要收尾閭?

人類的老祖宗不知經過多長時間,從四腳爬行進化到可以用兩足直立步行.四腳爬行可以保證重心落於底盤內,不會跌倒.嬰兒未學會走路前,亦是以四腳爬行.

人於胎兒期捲伏在子宮內,脊椎彎曲呈半圓形.出生後嬰兒循序漸進學會坐、立、走路,脊椎才發生變化,形成S形狀.

人直立時只靠兩腳支撐身體,底盤比四腳爬行大大縮小.如果人體重心落在底盤外,便會跌倒.S形狀的脊椎,有助人體在直立時保持上身平衡.如果我們改變站立的姿勢,把底盤改變或縮小,為了保持平衡,身體會自然調節脊椎的S形狀,使身體重心不會跌出底盤之外.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站立時腳踭對腳踭,腳尖分別指向兩旁,成為“--”形狀,就像芭蕾舞蹈員的姿勢,底盤會大大縮小.這時身體為了保持平衡,不使重心跌出底盤之外,尾閭自然會收入,S形狀的脊椎會被拉直,使脊椎直立於底盤內.因為脊椎拉直了,身體會有上浮的感覺,不期然會挺胸.

以上姿勢並不是太極拳要求的姿勢.太極拳千萬不可挺胸,否則腳跟容易浮起.因為太極拳是有技擊作用的,要把這上浮的“勁”蓄於腰間備用,不是要把自己浮起來.這姿勢只是幇助大家體會一下底盤縮小後身體為了保持平衡而自然收尾閭以至修直脊椎.有了修直脊椎的感覺後,可保持這感覺,跟着把兩腳掌移回並列,腳踏湧泉,做出太極拳起式的姿勢.

其實芭蕾舞與太極拳同是反抗地心吸力的運動.芭蕾舞用腳尖站立,不正正是利用人體姿勢把底盤盡量縮小嗎?但太極拳比芭蕾舞要複雜得多.

我沒有學過芭蕾舞.從表面看,芭蕾舞是追求借助地的反回力使身體向上浮起,輕靈地做出各種高難度而優美的姿勢.

太極拳是同時追求輕靈及沉重,要複雜得多.太極拳不單追求向上的浮力,同時還追求向下的穩固.所謂輕時要輕於鴻毛,重時要重於泰山.

太極拳是利用意配合姿勢才能把底盤縮小.行拳時最重要是把中軸線“想像”出來,其他問題便很容易解決.請參考“太極拳的基本姿勢(1)- 不可兩面傾側搖動”.

其實從外形是看不到行拳人的底盤是否有縮小.凡此皆是意也!

2007年7月7日星期六

我最喜愛的太極拳著作

坊間的太極拳著作很多.個人最喜愛的是陳微明的太極拳著作.

  • 《太極拳術》,1925
  • 《太極答問》,1929

孫紹濂君為《太極拳術》寫的序是這樣說的:

“先生蓄道德能文章.曾任清史館纂修.以楊先生口授之太極拳.筆述成書.多所闡發.稿贈楊先生以酬答之.楊先生藏之數年.不付梓.余與秦君光昭王君鼎元岑君希天聞之.請先生慫恿出之.以傳於世.先生書往.楊先生欣然寄稿.并圖五十餘幅.將付刋.”

從這序文可窺見當年陳微明先生為此書所花的心力及時間,以及楊澄甫對書的重視.《太極拳術》當年能面世,實在不容易.太極拳的拳理其實相當抽象,就是口傳身授亦不容易,何況以文字來描述.陳微明先生作為先行者,以文字把學習太極拳應該知道的各種心法及要點寫出,對推廣楊式太極拳,實在功不可没.

清末民初的太極拳隨着老一輩的離世已逐漸失傳.近代的太極拳是百花齊放.有關太極拳的著作多如繁星,不容易分辨拳理之真偽.當我在商務購得武備叢書集結陳微明的三部太極拳著作 - 《太極拳術、太極答問、太極劍》一書後,愛不措手.

“微明”二字乃取自老子「道德經」: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

 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007年7月4日星期三

太極拳的基本姿勢(1) - 不可兩面傾側搖動

《陳微明.太極拳答問》問及太極拳的姿勢以何者為準確,何者為不準確?如何斷定?陳的答案是以王宗岳先生所說的立身須“中正安舒”四字為準.“太極拳十要”亦是姿勢的準則.我暫時不想討論“中正安舒”及“太極拳十要”.引起我興趣的是答問同時指出,“如頭無虛靈頂勁,兩面傾側搖動,....,皆失其規矩者”.

誰會打拳時“兩面傾側搖動”?這要求不是太容易做到嗎!於是我很高興地告訴自己,我肯定可以做到太極拳的基本姿勢要求之一,不會兩面傾側搖動.

但想深一層,除了嬰兒學行路,一般人無論行坐都不會“兩面傾側搖動”,怎麼打太極拳會無緣無故“兩面傾側搖動”?為何要特別指出這毛病,要學者知所警惕?

原來太極拳的站立姿勢是要求“立如平準”.如果能做到立如平準,才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兩面傾側搖動”.如果不能做到立如平準,只是常人般站立,根本談不上檢查自己是否有兩面傾側搖動.

如何能做到“立如平準”?

我們先看一段關於人體結構的描述.以下是取自http://www.jkmr.net/newshow3.asp?id=3305

人體不斷地經受著來自行走、跑跳等動作與地面之間產生的反沖力的衝擊和干擾,構成對人體,特別是大腦的威脅。 但奇怪的是人人卻可以不受損害。這是因為人體內有一套類似彈簧的緩衝結構,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第一對彈簧 - - 足弓;第二條彈簧 -- 脊柱弓;第三條彈簧 -- 半月弓。

太極拳的站立姿勢,就是要“減弱”以上緩衝結構的功能,讓神經系統“重新”得以接收更大的地面反回力.即是想辦法讓神經系統去感受更多的自己身體的輕重浮沉.

以下以預備式的站立姿勢為例加以說明:

(一)減低足弓的緩衝:

腳踭不踩實地面.腳踭放輕,把支撐點放在湧泉穴(腳掌)的位置.所謂邁步如貓行.....只用腳掌,踏出來的足印,没有後踭,不就像貓一樣嗎?

(二)減低脊柱弓的緩衝:

鬆腰,收尾閭,虛靈頂勁.目的是使脊椎自然修直.

(三)減低半月弓的緩衝:

把體重下放到腳掌與地面的接觸點上,減低用膝頭支撐上身體重量.

太極拳主要是練神(神經系統).亦要靠想像力(意).二者相輔相成.

我們只能用“意”慢慢調教姿勢,講求的是“鬆” 、“靜” 、“自然” .千萬不可自殘身體,破壞這三對彈簧,否則只會弄巧反拙.更不可愚蠢到用力下壓足弓.因為就是壓成扁平足亦不會有助你打好太極拳.

脊椎自然修直後,與兩足湧泉穴成一垂直平面.因為脊椎修直,S型没有了,身體失去了S型的支撐,“前後”平衡力減弱,容易出現前後搖晃的感覺,這時就要用“神”把身體穩住.

接下來要想辦法把這垂直平面再收窄至根垂直線.方法是假想有一根垂直線,自頭頂的穿過丹田落到地上.如果畫一根横線連接兩足的湧泉穴,垂直線應與這橫線相交.這就是我們的中軸線.身體的各個部份,只是掛在這根軸上的一個一個大大小小的包裹而已!

如果能夠把這根中軸線“想像”出來,就能夠立如平準,可以秤一下身體大大小小的包裹,看看那邊較重.

怎樣才能把中軸線“想像”出來?這就需要虛靈頂勁了.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當身體完全靜止,這秤是平衡的,就是所謂處於無極的狀態.身體稍稍移動,即時破壞了秤的平衡狀態,分出虛實.亦即從無極進入了太極.如果姿勢做得正確,這“秤”會是一個“準確”的秤.那怕只是一點點的不平衡,這秤便能馬上分出那邊較重,身體便會倒向較重的那一邊.假設中軸線不動,身體大大小小的包裹便要順着人體結構,圍繞中軸轉動.就像掛在門上的包裹一樣.

從另一角度來說,就是用“意”把支撐人體的底盤範圍縮小了.這時需要用神把身體穩著,不可兩面傾側搖動.

如果能立如平準,才能以腰為主宰,活似車輪.

太極無法 動即是法

《陳微明.太極拳術》中(“太極合老說”)一章是描述太極拳理與老子思想相合的地方.其中有以下描述:

“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故太極無法.動即是法.”

老子認為天地之間,不就像個風箱嗎?空虛但不會窮竭.起動後萬物得以生長,生生不息.橐籥,就是冶煉所用的風箱,一開一合,用以吹風熾火.

太極拳亦有相似的理論.太極拳循環無端,綿綿不斷.所以《陳微明.太極拳術》提到太極拳無一定法門.動即是法.身體稍動,便分出陰陽虛實.一動一靜,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依靠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來移動.人類也不例外.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不正是一陰一陽,互為其嗎!

太極拳行拳時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實是要充分利用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去移動身體,從而節省身體能量的消耗.理論上,太極拳是以最省力的方法來移動身體.少點用肌肉,多點用骨架.如果能正確地練習太極拳的人,肌肉會較一般人柔軟,但骨質較強健.

吊鐘的鐘擺就是利用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去擺動,所以不會停下來.但人不是鐘擺,不能擺來擺去.那應該怎樣移動才可以省力呢?

學習太極拳的拳架就是學習一種全新的移動方法.在盤架的過程,我們需要放棄慣用的移動方式,要如嬰兒般重新學習.我們也可假設自己是外星人,初到地球,身體要學習如何適應這新環境.

如果我們只是以慣常的方式移動,擺出各種太極拳招式的姿勢.不錯我們是在動,但不符合太極拳所要求的“動”.

迷一樣的太極拳

自小對運動的興趣不大,所以體質比較單薄.踏入中年後,身體的各種毛病相繼浮現,於是要求自己每天有規律地做些運動.多年來經過各種不同的嘗試後(包括游早水、跑步、跳舞、打太極拳),最終還是選擇了太極拳.這運動不需要特別場地,又不需要對手,每天早點起來到公園玩半小時已經可以,實在方便.而且這拳看來運動量不大,聽說輕輕鬆鬆就可以延年益壽.

連老人家都會打的拳,我想不會難倒我吧!

後來才知道自己弄錯了!

太極拳原來是很複雜的拳術.要命的是弄來弄去,不容易清楚知道自己是否把基本要求做對了!

太極拳的拳理真的很玄,給了我很多想像的空間及思考的樂趣.後期我花在硏究拳理、典籍的時間比練拳的時間還要多.可能是因為打拳一直都在進步,但不明白的地方或想不通的地方卻又越來越多.怪不得有朋友說這拳是文人拳.別笑我喜歡紙上談兵.無辦法啦!每天花最少半小時練拳,小數怕長計,好歹也要把疑問弄個明白,以免十多年後才後悔!

我將會在blog與網友分享自己對太極拳的一些體驗及領悟,希望對喜愛太極拳的同好有所幇助.但這些都只是個人的看法,是否有用,請網友自行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