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太極拳不涉及力嗎?

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

但這是否表示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身體可以完全不涉及力的使用?

答案當然是“無可能”.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拙者,笨也.

力有很多種存在的方式.有些甚至可能未為人所知.我們一般認識的有作用力、反作用力、動力、重力、摩擦力、磁力、衝力、張力、彈力、引力...等等.但力是不能直接觀看到的.只能透過被施力的物體,觀察到力的存在.力施在物體上,可以改變物體的速度,移動方向或形狀.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時刻都在與地球重力相對抗,從來沒有一刻停止.只是生於斯,長於斯,習以為常.我們身體的構造完全是為了適應在地球生活.

為了對抗地球重力,保持身體的姿勢,我們體內有些肌肉須持續地用力.這些肌肉稱為抗重力肌,由脊椎運動神經支配.抗重力肌被地球重力吸引時,以伸張反射方式自動操作.一旦我們的脊椎受損,這套抗重力系統失靈,我們便不能再活動自如.

物體在地球的重力加速度g約等於9.8 m/s2.

人體對加速度很敏感.電梯,飛機,火箭等在設計加速或減速的過程都要經過小心計算,一旦加速或減速太快或時間太長,超出人體可以承受的範圍,會對身體做成傷害.

人體對速度的感覺卻並不敏感,一旦飛機完成加速起飛後,速度再快的恒速飛行,一般都可以接受.

太極拳涉及複雜的生物力學.以現時的科學不一定可以完全提供解釋.可見我們遠古的祖先實是具有極高的智慧.

太極拳首重分清陰陽虛實.我想這陰陽虛實的轉換會導致身體不同部位的加速度來回不停地改變.即慢慢加重後又慢慢改變為失重,然後又加重,再失重,循環不息.即是打拳時身體所承受的正負加速度加大了.

人體血液的流動與正負加速度的大小及持續的時間有關.

正加速度增大時,心臟以上血壓降低,會影響大腦与視覺功能;如加速度太大,有可能出現黑視現象.

負加速度值增大時,心臟以上血壓升高;負加速度太大時,可能出現頭痛、紅視現象.

練太極拳必須要慢,而且要習之以恆,令身體可以慢慢適應更大的正負加速度.我猜現在不少人所追求的所謂高層次景界,就是利用正負加速度的改變去影響其他生物.

不過這訓練不能刻意催谷,否則不但不能養生,而且會危害身體.

自古以來修道的方法雖是五花八門,但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氣以直養而無害”.

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葉大密先生的迎瀉隨補

反覆再讀“葉大密先生談推手”一文,對這位前輩心生好感.尤其是結尾一段,覺得這人是一位君子.

以上所述八個字,如擎、引、松、放、敷、蓋、對、吞等初步釋意,是根據我過去練楊家太極拳五十二年之經驗、認識和體會而寫成的。但是並不是說就是這樣的肯定下來,一點也不變動了。假使今後能夠再活上數十年,當重新寫一篇比較深刻的又進了一步的文章,作爲自己勉勵自己的意思,所以並不採取人云亦云的態度,而是很懇切的不問是與非,把它寫下來。(1968、1、7葉大密初稿時年八十一歲)

自知程度不夠,不敢評論前輩所釋的擎、引、松、放、敷、蓋、對、吞.

但前輩所描述的迎瀉隨補,倒是與我師所教相類似.從前忽略了老師的說話,今天再讀葉先生這文章,才如夢初醒.

***********************************************
葉大密先生談推手 (續)

二、推手的妙法

  1、“後其身而身先”一般推手都是後其身而手先,因而使對方有機會可待,有機可乘。此非上法,不能操不戰而勝之故。

  2、“外其身而身存”這是忘物自然之境,置身於度外,此時已達到周身松淨,使對方不知我而我獨知人。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彼跌出而無疑。

三、推手法的應用

推手法:太極拳的推手法變化最多,現根據本國針灸的理論,應用於推手上去,寫在下面,作爲參考。

1、隨而2、濟之,3、謂之補;
4、迎而5、奪之,6、謂之瀉。
7 、應用:逢虛必補,8、逢實必瀉。9、平補平瀉,10、即順圈一圈突然變作倒圈一圈或兩圈;或是從順圈兩圈突然變爲倒圈一圈或兩圈。所謂“變化莫測者”是也。

附:

迎瀉隨補解:

針灸有迎瀉隨補之法,太極推手亦然。

推時于彼勁之方來而未逞之際,進身以遏其勢,謂之迎;於彼勁之始去而未走之時,伸手以送其行,謂之隨。

以身手言:迎時身進而手退,身高而手低,故是合、是提、是瀉;隨時手進而身退,身低而手高,故是開、是沈、是補。

以呼吸言:迎是吸、是逼;隨是呼、是放。

能懂得迎瀉隨補,則手法自無足論矣。然必行之不失其時。若夫於彼勁之已出而迎之,則非頂即抗;於彼勁之既化而隨之,則不匾即丟,是爲迎隨之病。未懂迎隨,多犯匾丟;既懂迎隨,多犯頂抗。夫未懂故犯病,既懂又何犯病?蓋後者尚在似懂未懂之間,非真懂也。不及爲匾,相離爲丟,匾丟遇補則背,其病在於氣勢散漫;出頭爲頂,持力爲抗,頂抗遇變必斷,其病在於身滯不靈。氣散身滯,久之以力使氣而不自知,終究莫名其精妙,更無論於通會脫化矣。

慰蒼按:1961年6月30日葉師大密口授《醫療保健太極拳十三式》理論部分提綱,命餘執筆初稿,同年7月16日出示其新作《醫療打手歌》(定稿時改名《揉手歌》),其中即有迎隨之說,終因詩句簡短,無由達意,因寫成此文前二段以解釋之。1972年10月在教學中發現學員中有持力以勝而猶沾沾自喜者,因續寫此文後二段以成完篇。一語之釋歷時十年,豈易哉。

***********************************************

“外其身而身存”是忘物自然之境,屬於最高境界,暫不敢談論.但總覺得能像葉先生般能逹至此境界者應不會多.但觀乎現今人人都在談空,都向這景界推求,好像很容易便能修成正果.其實凡事只能循序漸進,奢求一步登天者,只是空談而矣.結果今天的推手是毫無技術可言,餘下的只有拙力.力大者勝.

對推手愛好者來說,可能先要學會的是“後其身而身先”.葉大密先生的迎瀉隨補對這方面有很深入的描述.我唯一想補充的是力學方面的解釋.

楊式定步推手的基本是攬雀尾.一足在前,一足在後.

《陳微明.太極拳術》:
“總以身前進後退.得機得勢.毫不覺費力為度.”

對方推來,我自然地身向後退.但因為是定步,身子退到最後的底線是把重心全部交給後腳根支撐.但這是最不利的處景.因為不能再退,重心有被對方逼出底盤外的危險.這時要在對方勁到之前搶先把部份重心移回前腳.即是手還在退,但身或腳卻要進,把重心移回前方.身形上的虛實互補,可保中定不失.

所以葉大密先生說:
“推時于彼勁之方來而未逞之際,進身以遏其勢,謂之迎.”
“迎時身進而手退”

“遏其勢”不是指硬頂.因為我重心未有被對方逼死在後腳,反而返回底盤中位,站得穩穩的;而對方已入我控制範圍,容易失勢,自然不敢再進.

懂得迎隨之理,但不一定做得好.機勢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若時間掌不好,進身時剛好碰上對方來力,便犯頂抗.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葉大密與董虎嶺的推手

最近硏究《周易參同契》,接觸很多木火土金水,三二五四一,青赤黃白黑等用詞,慢慢習慣了古人這些另類表達方式.突然想起在網上曾看過葉大密先生借托針灸理論談推手.

以前看這文章時,因為不懂針灸,亦對推手興趣不大,沒有細看.現在找出來再看,覺得這文章很好.雖是還未能完全明白前輩的心得,卻也值得探討一下.

***********************************************
葉大密先生談推手

一、談談我的推手體會

  推手爲鍛煉太極拳中主要部分之一,如不得勁,不能從心所欲怎么辦?照我的經驗說來,決不是專以動手動腳爲原則的。歸根結底,究竟如何,才可以算是走上正確的大方向呢?假使方向不對頭,會叫你枉費功夫嗎?是的,乾脆的說一句很有可能。所以不能不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提出問題,不然的話,就不能落實了。因茲必須分析研究如下的幾個問題,方可得到結論。

1、 身動手不動;
2、 腳動身不動;
3、 腳暗動步不動;
4、 腳運用聯環形不停的動;
5、 ...
.....
10、根本的基礎是建立在聯環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好方法。

.....

*****************************************

太極拳的流派越來越多,陳李張黃何...,但奇怪的只是拳架百花齊放,推手方面卻多是大同小異.一般是練習時只見手動,上身直直的,腳也沒有陰陽之分;比賽時則全是硬頂,更談不上動與不動.

推手是兩人在不穩定的平衡中爭奪重心,破壞對方的平衡.即A有一個重心,B亦有自己的重心. AB搭手後需假設兩人合成一體,產生第三個重心.這第三個重心就是相方要爭奪的對象.但為何會涉及身動手不動,腳動身不動...的練習?這就要從人體結構及物理學來解釋.

假設人安坐在椅子上,背脊靠椅背,兩腳整齊放在前面.這時人的重心已失.如果把椅子拿走,人就會一屁股坐到地上.如果人要站起來,就要奪回重心.如果這人只是手用力,就像我們在公園見到的推手一樣,兩手在面前劃來劃去,他可以站起來嗎?答案當然是不可以.如果加上腳部肌肉發力,總可以吧?那試試看.應該還是站不起來吧!

要站立起來的最簡單方法是背脊離開椅背,微微向前彎腰(身動),或是把腳倒伸入椅子底下(腳動).

這可能不是一個最佳的例子.但肯定誰都能明白.

推手不是比力氣,更不是論輸贏.推手是兩個人互相幇助訓練爭奪重心的技巧.一個人很容易掌握自己的重心.但二個人合起來移動時的重心在那裡?葉大密先生所談的就是如何順著身體結構來移動身體及腳的位置, 使自己更有利.

身動手不動; 腳動身不動; 腳暗動步不動; ....

就是在對手不容易察覺下改變重心的位置.

以下是我在網上看到的最佳推手示範(特別是中段部份).董虎嶺先生是很清晰地演示了推手的一些正確技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HiD8IeqcuU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閒話

談論太極拳的文章如恒河沙數.你有你的理論,我有我的高見.給人的印象是練太極拳的人只能紙上談兵,都是能寫不能打.

我肯定是不能打的了.因為對這方面根本沒有興趣.至於寫作方面的能力,現在還在學習中.

自少不喜歡硏究語文,更不喜歡寫作.少時曾經有一位老師說了一句話,對我一生影響很大.她說:“知識不需要強記,需要用時懂得在書本上找便可以.”我聽了之後很高興,因為最怕念書.老師這話給了我一個躱懶的最佳借口.但是學校的考試還是要應付的,否則難以畢業,於是數理成了我的最佳出路.幸好我的邏輯思維還不差.

大學畢業後曾當電腦程序員.編寫電腦程序是用電腦的語言寫文章.對我來說是易如反掌.因為只需要把要處理功能的相關資料搜集回來,然後把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滴水不漏地列出來便可以.

寫太極拳blog對我來說比寫電腦程式是困難得多.總有點拉牛上樹的感覺.但為何還是要寫?不是已經有好多人寫了很多關於太極拳的書及文章,簡直看都看不完.別的運動那有這麼多婆婆媽媽的道理.

爭扎了好久,還是覺得要繼續寫.

我是我.別人是別人.自身的感覺才是最真實的.

過去三年對太極拳的學習,令到身體漸漸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雖是緩慢,但未嘗停止過.除了內在的,外在的拳姿亦在改變.過去已經有朋友建議我要做筆記,但總是懶洋洋的,一直在躲避.但這一年來的變化比較大,而且漸漸離開以前的“我”.如果不趕快做一點記錄,恐怕時間一久,從前的我最終會被淡忘,再也找不回來了.

練拳不是為了別人.為的是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但學拳的附帶體驗,卻是原先料不到會發生的.

就自身的體驗來說,練習太極拳是探索一種新的移動方法.反正不是日常慣用的那種移動.在探索的過程,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演化速度及體會.過程及結果亦有機會不一樣.就當是做科學實驗,自己是眾多試驗樣本的其中之一吧!

2007年11月3日星期六

第四階段 - 煉神還虛

《周易參同契》所描述的修練內丹最後一個階段是煉神還虛.

《周易參同契》第二十二章“關鍵三寶”:

耳目口三寶,閉門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氣內營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蒙,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証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排卻眾陰邪,然后立正陽。修之不輟體,庶氣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容中。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耕耘宿穢污,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人的內三寶是精、氣、神.

人的外三寶則是耳、目、口.

相對易卦,坎為耳、离為目、兌為口.

耳目口三寶,閉門勿發通”,即耳不聽,目不外視,口不言,內視體內營衛二氣在體內浮游及周流不息.

外三寶閉塞,則內三寶不外泄.

根據《周易參同契研究》所解釋,此階段要無思無念,包括意無需要領氣,亦不可縱橫馳騁,一旦逹到寢寐時形神相抱,覺醒時靜待陽存陰亡,體內陰邪便可辟除,正陽可得以確立.練此功法,初時往往昏昏然,一切在恍惚之間,屬於正常現象.故當此之時,不必驚詫,更不可中途而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是《周易參同契》在關鍵時刻給人們的提示.

《蕭漢明.周易參同契研究》認為《周易參同契》所描述這的修練最後境界,似乎是取法於莊生.所不同者,是《周易參同契》須經過築基,小周天,大周天等多層功法,循序漸進,最後方可進入這最後養神之道的修練.

以下是《莊子.刻意》篇: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能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

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周易參同契》的練精化氣小周天功法似取於屈原的《遠游》;練氣化神大周天功法似有取於《道德經》的“專氣致柔”之術;煉神還虛則似是取自《莊子.刻意》.

道家認為煉神還虛可通往化形成仙.我對此沒有硏究,不敢妄下評論.

《周易參同契》煉神還虛所提及的“緩體處空房”,即太極拳的緩體鬆淨空透.

綜合所得,不管處於那一個階段,練習太極拳基本還是要求緩、靜、鬆、空、神內歛.

但各人性格不一樣.有些人好靜,整天不說一句話.有些人好動,分秒不能靜下來.看來有意深硏太極拳者,需先了解自身性格是否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