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動中求靜 與道相合

太極拳是內家拳.如果我們把對外家拳術的理解或用外家拳的拳理强行去解釋太極拳經,無疑是會越描越胡塗,離開太極拳亦只會越來越遠.

《陳微明.太極拳術》:

太極拳之異於外家者.舉之略有數端.

 一 動中求靜,與道相合.

 一 純以神行,不尚拙力.

 一 呼吸根蔕,氣沉丹田.

 一 循環無端,綿綿不斷.

 一 不離不距,隨機應變.

 一 專氣至柔,以弱勝強.

其術純任自然,無幾微勉強.

余年二十餘.軀嬴多病.髮白十之三四.自遇孫楊二先生習內家拳術後.精神發越.大異於前.余友有因病習者.雖勞傷痼疾莫不霍然脫體.誠養生却病之妙術.禦侮其餘事也.


我喜歡硏究太極拳亦是因為此拳能却病養生.武術方面,...,暫無興趣硏究.


太極拳獨特之處,第一條便是“動中求靜,與道相合”.


真是妙極了!太極拳練習的方法是動中求靜,而道家靜坐則是靜中求動.方法不單止不一樣,而且還要完全相反.但竟然是追求同一個目標.


太極拳及道家靜坐所追求的究竟是什麼?練太極拳是否等同修道、練丹?如果天天打太極拳,身體會有什麼變化?會逹至怎樣的境界或情況?


如果練習太極拳是修身練己,那麼這修練也應該會經歷一個過程,讓身體慢慢演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身體出現突變.可是我還沒有找到太極拳書籍詳細描述這演化的過程.如果太極拳與道相合,從道家的修練過程,或可窺探一二.


中國的道家文化具有很悠長的歷史,硏究道學的典籍亦很多,但我在這方面所知不多.《陳微明.太極拳答問》曾在“太極拳之導引及靜坐法”提及《參同契》為丹書之祖.


《參同契》即《周易參同契》.

根據道教文化資料庫描述:

http://www.taoism.org.hk/taoist-scriptures/major-scriptures/pg4-2-42.htm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簡稱《參同契》,道教早期經典。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歷來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訢),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在網上找到一份《周易參同契 》看了一下.遺憾的是我根本上看不懂.(http://www.mypcera.com/book/gu/yu/027.htm


只好到圖書館找一下關於這方面的書籍.幸好找到一本蕭漢明及郭東升合著的《周易參同契研究》.此書解釋《周易參同契》,深入淺出,並不太難消化.


原來《周易參同契》所闡述的內丹修練次序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 煉己築基

§ 煉精化炁

§ 煉炁化神

§ 煉神還虛


我會嘗試就這4個階段探討太極拳的修練.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

氣沉丹田的重要

學習太極拳需要每天練拳架.透過盤架的過程,身體會慢慢適應一種新的移動方式.這種鬆靜柔和的肢體運動,導發身體產生大量的“氣”.氣可能是一種生理電波.

我曾經有過一個時期氣感很強.因為已經熟練了架子,盤架時開始有點兒悶,於是嘗試思考如何發勁.晚上坐在沙發看電視,還會練習一下腳踏湧泉;感覺是很多氣從腳底下沿著小腿向上升起,但過不了膝蓋.可能在練架子時不知不覺間把一些氣推到手上,有時手鬆開來會不停地震動.初時還有點沾沾自喜,因為在網上看到別人發言,知道有很多人根本弄不清什麼是鬆,而我却幸運地好像沒踫上什麼困難.不過當時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些氣,亦不知道下一階段會是怎麼樣.

但很快我便意識到氣太多有機會對身體構成危險.於是查閱《陳微明.太極拳術》,尋找解決的方法.

有關氣的描述有“氣沈丹田”“氣宜鼓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唉!到處都是“氣”!(我後來才發現原來身體經過一個演化的過程,會進入一個新階段.每個階段對“氣”的描述是不一樣的.)

當時的我實在沒有能力理解上述每一句的含義.幸好在《太極拳術》中,我找到以下的說明:

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蓋養先天之氣.非運後天之氣也.運氣之功.流弊甚大.養氣則順乎自然.日習之養之而不覺.數十年後.積虛成實.至大至剛.....

總以神凝氣靜.中正安舒.從容大雅.綿綿不斷為準則....

太極拳之導引.....參同契為丹書之袓.曰緩體處空房.緩體二字最宜注意.即太極拳論所謂鬆淨是也.蓋緩體鬆淨.則氣自沉於丹田.故主張用力者決不能歸於自然舒適之境.則不可得太極導引之利益.形式雖是而意則非矣...

令我感到不安的是我當時未能做到“日習之養之而不覺”,反而弄到四肢週圍是氣感.

雖然當時我還不明白如何能夠鬆淨至氣沉丹田,但我決定練拳時放棄對四肢的關注,只神凝氣靜,意守丹田.事後證明我是作了正確的選擇.

後來我在《鄧澤燊.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 (民國六十二年初版)找到以下這一段.

“ 天下沒有不勞而穫的果實,只有弄巧成拙的事例,筆者抄録一個弄巧成拙的故事,以提高同道研究的興趣.這故事載於太極拳研究專集第八集三七頁,作者武朝相先進,茲照原文抄錄於後:

  四十七年冬季,鄉長史敦五老先生贈我一本書,是王先青先生著的養生新論,看到六十二頁,發現寶貴的一段,對我練太極拳影很大,得到很大的益處,今天寫養生太極拳,把他找出來,再看一遍,本想擇要介紹,唯恐不能完整,還是照錄原文,俾具參考價值.

  王先青先生說:「著者老友潘志甲先生(現住台北).他在中日戰爭以前,應潘公展先生之邀,擔任上海巿社會局主任秘書,與著者忝屬且事,彼此深相契合,嗣因潘君介紹得識曾任江蘇省民政廰長胡樸安先生,胡先生習太極拳巳十八年,佑予與太極拳名家樂君友善,囑為介紹,予乃邀其餐敍,胡、槳相見恨晚,縱談甚歡.樸老自與槳君訂交後,常概歎着說:「十八年太極拳學錯了,我的學問也弄錯了,意謂人稱我為國學大師,連心身性命之學都弄错了,豈不是連學問也弄錯了麼?」樂君私謂予言,樸老不久恐要中風,我詢何以知之,他說胡先生習太極拳十餘載,忽略了“氣沉丹田,力注兩腿”,以致下虛上實,氣浮血昇,充於面額,乏力下降,故不久恐將中風,已而果然.我把這一段故事寫出來,目的是希望練太極拳的朋友,對於姿勢必須要力求正確,而最主要的,是氣沉丹田,下實上虛,力注兩腿,一實一虛,是個最基本的法則,不可忽之.

  筆者友人汪毓嵩兄謂其軍中同仁王智少校,於十年前練太極拳時,倒斃於地,汪君亦習太極拳,常以此自惕.」

.......

   ....... 

套用武朝相的說法,這是“寶貴的一段,對我練太極拳影很大,得到很大的益處

我當然沒有中風.這亦非我得到的最大益處.

我是無意中做對了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所說的:

初學入門者.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謂求其放心.及主人翁之在家也.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冲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逹乎顛頂.降於丹田....不可牽強.純乎自然....

“初學入門者”並不以學習時間的長短來定.如果還未能氣通三關者,其實都應緊記“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純乎自然

原來太極拳真的與老子思想相合.

  “為者敗之.執着失之”. 反而“無為而成”.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太極拳與進化論(2)

...太極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中樞神經系統主要由大腦及脊髓組成.基於好奇,我認為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們袓先的大腦及脊椎在演化的過程中有何重大改變,以了解太極拳所練的是返回一個怎麼樣的先天.

我從以下的網上講義摘取了一些關於人類演化的資料:

www1.cpshs.hcc.edu.tw/biology/BIO/講義/教學講義.files/高一講議/基生第六章.doc

http://aleph0.clarku.edu/huxley/CE7/RelM-L-A.html

從資料可以看到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有兩項重大的改變:

1)人學會直立步行

2)人的腦袋越來越大

§ 350萬年前天南猿人腦的容量平均為650cc

§ 50萬年前的爪哇是現今發現的最早的直立人,其腦的容量已進化至平均900cc

§ 智慧人種即現代人,起源於非洲,擴遷至亞、歐及其他各洲.智慧人分為尼格魯人(黑種人)、蒙古人(黃種人)、高加索人(白種人).智慧人種的腦的容量為12001700cc

人類經過漫長的演化才能直立步行.在演化的過程,其頭顱、脊柱、骨盆、下肢、腳掌等部分有明顯的改變:

(1)頭顱:頭顱底部枕骨大孔移向中央,且下頜向後縮

(2)脊柱和下肢:脊柱呈S狀,且下肢粗壯(增加支持力)

(3)骨盆:由狹長變為扁平寬闊(加強支持、固定內臟)

(4)腳掌:中央弓形隆起(保護血管、神經,助身體平穩移動)

從這些資料推想,人類成功演化出來的S脊椎、扁平寬闊盆骨加上足弓,形成一套有效的避震系統,保護腦袋免受地反沖力的傷害.於是人類腦袋得以生長,體積越來越大,智慧得以累積.

假設人類的遠袓與猿類相近.看看人類猿類的分別可想像我們的袓先是甚麼模樣:

http://aleph0.clarku.edu/huxley/CE7/RelM-L-A.html

以上連接可看到一幅長臂猿、紅毛猩猩、黑猩猩、大猩猩與人類的骨架圖.

從這幅圖片,你是否能對太極拳所要求的虛靈頂勁、含胸拔背、鬆腰、沉肩墜肘、尾閭中正有新的體會?

人類直立步行後,腦袋向後向下伸延,頭顱底部枕骨大孔從原來偏後方移向中央,下連脊椎.這可能是人類剛猛之力退化的主要原因.基於人體結構的改變,人類放棄了利用身體在移動時所自然產生的地反沖力來自衛,以免腦神經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總的來說,我認為太極拳的練習亦是一種演化.不過與爪哇所做的是倒過來.

為免我們的腦神經在行拳時意外地受到傷害,學習太極拳的人必須緊記氣沉丹田.如不明白如何氣沉丹田,只需“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即可.

2007年8月5日星期日

太極拳與進化論(1)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依靠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來移動.但基於不同的進化路線,對地力及其反作用力的使用,各有不同.有些孔武有力,有些卻又柔弱得很...有些動物跑得很快,有些卻慢條司理...有些很長壽,有些卻命短.

不知何故,突然想起飛躍的羚羊.於是到網上了解一下有關羚羊的資料.

以下是一些對羚羊的描述,真的很有趣:

“(http://www.dlzoo.com/natualwonder/lingyang3.htm

  羚羊幾乎從一出生起就生活在奔跑之中.羚羊出生3 5 分鐘后就可站立,在其后的5分鐘內就可跟著媽媽在大群中走動,第二天它就可跟上步伐輕快的成年羚羊。它的奔跑速度可達35公里每小時.....

“(http://www.hoodong.com/wiki/%E5%8D%97%E9%9D%9E%E5%B0%8F%E7%BE%9A%E7%BE%8A

南非小羚羊是瞪羚的一种,生活在非洲西南部,以善于蹦跳闻名,南非小羚羊是群居动物。当发现敌人,例如一只猎豹或一只狮子,羚羊群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就会发出警报。南非小羚羊发警报时,会笔直地向上窜,足有3.5米高,同时脚直挺挺地垂着,身体弯曲,这就是蹦跳,每头南非小羚羊都可以蹦跳多次,看上去就好象一弹一弹的。

真利害!人類的嬰兒從學習轉身、爬行到走路要18個月.羚羊則完全不用訓練,一出生就懂得跑,而且跑得很快.跳躍奔跑的技能對羚羊來說是先天性的.似乎牠的神經系統對地的反作用力特別敏銳.但除了跳躍奔跑,羚羊便沒有其他自衛或攻擊技能了.

有說太極拳的練習是要從後天返回先天.何謂先天?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我們是長壽了還是短壽了?體能上的攻擊力是大了還是退化到只能按鍵鈕?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

陳微明的太極拳著作是我近期的硏究重點.但在此之前,導我對太極拳發生硏究興趣的卻是鄧澤燊的《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

近年可能是出書太容易,書店架上的太極拳著作越來越多.出版的量雖然大,但好的書如鳳毛麟角.一般不是一套又一套套路拳式照片,拳理欠奉,便是標榜有秘傳內功心法,但卻令人看到一頭霧水.所以我一直都没有購買太極拳“新”書的興趣,只喜歡到圖書館看那些黃得發霉的太極拳“舊”書.

《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是老師向我推介的一本好書.書的作者治學嚴謹,引經據典,暢論太極拳養生功能,在當年是言人所未言.

五十六年臺北市政府改制,筆者承建設局羅前局長溥公擢調為建局專員,奉命時適遍體酸痛,精神萎糜,檢查後,驚悉肝臟擴大,血壓不穩,加以胃、腸,失眠等宿疾,日趨嚴重,當時深恐沉疴難起,萬念俱灰,堅辭未就,迄今思之,餘悸猶存也!.....

筆者於數年前,因病苦練太極拳,不僅風雨無間,即值歲朝,亦未中輟,全意行氣,不究技擊,不習推手,現不僅血壓標準.所有肝臟硬化,心臟擴大,頭痛目眩,篇體酸痛,右手不舉,胃痛,慢性腸炎,失眠,痔疾,疝氣,小便頻仍等痼疾,均不藥而愈,常在冬令低温下,陣陣風雨中,一襲汗背心,從不感冒,雖不敢言寒暑不侵,而抗力之大,實出想像之外,欣喜之餘,本善與人同之義,未敢自密,....

鄧先生練習太極拳,不究技擊,不習推手.但鄧先生卻精通太極拳拳理,而且練有所成,打通任督二脈,逹到所謂小周天的境界,並將其心得撰成此書,“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楊澄甫宗師亦曾說:

太極拳能養生,不能制敵,文功也;

能制敵,不能養生,武功也;

軟太極,方是真太極,既能養生,又能制敵,修養使用兼全,

 為文武完全太極.

可見太極拳也有文功的一面.不一定要學武功,硏究技擊.

但不管是為養生或為制敵,必須分清陰陽虛實,符合太極拳理,才能稱為太極拳,否則只是體操而已.

自太極拳流入坊間後,常有習拳者眾,有成者稀之嘆.

世之習太極拳者甚眾.習而有成者殊尠.盖徒事指劃.惟求形似.不知潛心焉能靜.不知行氣何由通.其難有成.夫復何言....

其實當時的我,還是不知拳理,只求形似.閱此書然後得知太極拳原來博大精深,有很豐富的內容.

石覺先生為此書撰寫的序言云:

太極拳融滙哲理、心理、生理、醫理、物理、拳理於一爐,是哲學、科學、藝術的綜合體.它具有轉移氣質,改變生理,制敵防身之功能.我民族先哲此一偉大文化遺產,賴有拳經拳論等典籍,方克相傳至今,惟欲發揚光大於將來,使國人普遍獲益,則尚需一番學術整理工作,歸納演繹成為現代化,大眾化之實用教材,方克有濟,....

《漫談太極拳養生功能》在哲學方面,探討太極拳與周易的淵源.生理方面,根據黃帝內經素問,釋五臟五氣之化生;從中醫奇經八脈,論氣循任督之功能;從解剖生理學,論大腦「新皮質」對七情之控制;考據西醫神經呼吸等四大系統,談太極拳生理之反應;醫理方面,指出如何練習胸腔負壓,使心以上之靜脈血,迅速墮囘右心房,減輕動脈負荷,降低血壓;如何打通任督兩脈,用氣的衝擊力量,導發生理電波,不容癌細胞在任何器官上停滯,集結和滋蔓,預防癌症.

書中的拳理生理醫理等解說雖然只是鄧先生的個人看法,但見解精闢,而且是過來人現身說法,甚具學術參考價值.